首页 > 领馆活动
中国未来五年发展方向
2015-11-13 07:57

  (2015年11月5日)

  (现场用英文讲,此系中译文)

  任剑浩会长,女士们,先生们:

  我很高兴出席第16届“中美贸易年会”。首先,我对任剑浩会长和中美总商会举办这一精彩的年会表示热烈祝贺。我相信,本次会议将像以往历届年会那样富有内容并取得成功。

  就在一周前,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在北京闭幕,为未来五年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出了重要指导原则。我们从这次会议可以了解到许多关于中国今后发展方向的重要信息。

  首先,会议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调推动创新发展的重要性。这不仅是指科技创新,而且要求将创新贯穿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并创新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具体而言,会议明确要求大力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基于这一考虑,会议强调实施《中国制造二O二五》、“互联网+”以及大数据等国家战略的重要性。会议还要求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和相关机制,并提出要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

  其次,会议强调协调和绿色发展的重要性。协调发展是指促进城乡、区域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绿色发展是指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会议号召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发展节能低碳产业,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第三,会议强调开放发展的重要性。会议重申了中国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构建广泛利益共同体的决心。会议支持沿海地区全面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培育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提高跨境经济合作区发展水平。关于外资管理模式,会议决定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会议还决定有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此外,会议强调共享发展的重要性。这方面将要采取的措施包括: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实施脱贫攻坚工程等。会议还决定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

  概括地说,“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是理解中国未来发展的五个关键词。中国将更加重视提升经济增长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和自然环境质量。

  会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包括: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二O二O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比二O一O年翻一番。为实现这一目标,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底线是6.5%以上。中国政府和人民将为实现这一目标不懈努力。

  由于时间关系,我难以在此谈及会议的各个方面和具体内容。这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已经全文发表。大家可以抽时间读一读,这将有助于你们更全面地了解中国政府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各项政策。

  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们清楚地了解,前进的道路上会有困难和挑战,但我们对实现既定目标充满信心。

  近来有太多关于中国经济状况的悲观论调。大家或许记得,六月中旬中国股市大幅下挫时,许多观察家将之看成是一场新的金融危机的征兆。同样,一些观察家甚至认为,中国政府宣布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是为挽救中国经济的最后一招。当中国开始努力稳定外汇市场时,这些观察家中没有人相信中国能够避免人民币的严重贬值。一些人甚至开始计算,中国为了稳定币值,何时将用尽其外汇储备。

  但是,一些观察家所预言的所谓金融危机和严重货币贬值根本没有发生。自今年八月中旬新的汇率政策实施以来,人民币仅贬值2%左右。截至九月底,中国外汇储备约为3.51万亿美元,仅比上个月减少430亿美元。

  我提及上述情况是想强调,当前中国经济中存在的困难被美国以及世界其他地方的媒体和学者夸大了。事实上,中国经济整体平稳,尽管继续放缓,但放缓本身是缓慢的,许多基本指标依然向好。虽然一些经济行业较为疲弱,但其他行业依然强劲,新的经济增长点正在加快形成。

  我们坚信,中国经济具有巨大的潜力和韧性,全面深化改革带来的巨大红利将不断释放。我们也对中国政府和人民在管理经济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充满信心。我们不认为中国经济在可预见的将来存在任何崩溃、衰退或滞胀的可能。

  最后,我要指出的是,由于中国经济正在经历从旧的增长模式向新模式深刻转变的时期,对外国投资者而言,密切关注中国商业环境正在发生的变化并且准确了解中国经济的实际情况,将极其重要。尤为重要的是,应该清楚了解存在的机遇和挑战并相应调整经营策略。我知道,在座的许多朋友具有在华经商的丰富经验,祝愿大家取得更大成功。谢谢。

推荐给朋友
  打印本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芝加哥总领事馆 2007 版权所有 webmaster@chinaconsulatela.org
Tel:312-6425981 京ICP备0603829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2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