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接受美国《科学》杂志主编艾伯茨专访 |
2008-10-18 09:15 |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9月30日上午在中南海紫光阁接受了美国《科学》杂志主编布鲁斯·艾伯茨的专访。卫生部长陈竺、科技部副部长李学勇等在座。《科学》杂志由托马斯·爱迪生创办于1880年,是目前国际科学界影响最大、读者最多、发行最广、最受科学家重视的科学类专业学术期刊。艾伯茨是著名生物化学家,曾担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长,现执教于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从2008年3月起担任《科学》杂志主编。访谈内容如下: 温家宝:我非常高兴接受这次采访。我想先说两句话:一是如果我不从事政治的话,我也可能成为一位很好的科学家。二是在我从政这几十年当中,一直没有离开过对科学技术的关注。我认为一位好的领导者,是应该具备科学素养和科学知识的。我今天把您作为朋友,倾心交谈,我们彼此之间都不必拘束,您可以问我问题,我们也可以讨论问题。 艾伯茨:我很高兴今天能来到这里。首先我想对中国的神舟七号飞船成功发射表示祝贺,这是非常不容易的,是多年来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成果。最近一期《科学》杂志刊登了一篇来自中国的论文,介绍中国种植的转基因棉花不仅减少了棉花杀虫剂的使用,而且也减少了附近其它农作物杀虫剂的用量。 温家宝:在10年前没有用转基因抗虫棉的时候,棉铃虫泡在农药里都死不掉。自从我们实施了棉花转基因工程后,棉花不仅抗虫害能力增强,而且产量也提高了。因此,我力主大力发展转基因工程,特别是最近发生的世界性粮食紧缺更增强了我的信念。 艾伯茨:我祝贺中国在这一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我曾经联合一些科学院和研究机构,试图将科学的思维方式引入农业领域。您知道,转基因作物在欧洲遭到强烈抵制,从而影响这一重要技术在非洲广泛应用。 温家宝:不要把转基因这种科学同贸易壁垒联系在一起,那就会阻挡科学的发展。 艾伯茨:您在地震发生后立即赶赴灾区,对中国应对灾害产生了巨大影响,您也因此蜚声世界。您是否能进一步介绍一下您是如何应对地震灾害的,以及中国今后将采取哪些防震减灾的措施? 温家宝: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在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当时我正坐在办公室里。因为这次地震震级高,烈度大,北京也在晃动,我的办公室也在晃动。作为总理,我组织这场抗震救灾工作,主要是出于我对人民的热爱。但是,科学也给予我很大的帮助。地震后,一系列数据:震级7.8级(后经校正为8.0级),烈度最高11度,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300人……让我很快就知道这场灾害波及面广,受灾严重程度深。我决定立即到现场,我清楚地懂得“黄金72小时”的重要性,特别是第一天对拯救人的生命的重要性。简单地说,就是越快越好。人们需要信心、冷静、坚定和勇气,这都需要领导人的智慧和强有力的指挥。我的指挥部就设在地震中心地带的马路旁。我当时布置工作,第一是救人。早一点把受伤者从瓦砾中救出来,他们就可以获得生命。一定要尽快派人进入震中地区、灾害最重的地区。这就需要打通道路,并且紧急调配军队和专业救援队赶赴灾区。在三天时间内,我们调集了10多万人,从废墟中抢救出了8万人。第二是加强地震监测,预防余震。动员群众从家里出来避险,同时调运大量帐篷和物资,安置好群众生活。第三是预防次生灾害。由于这次地震太大,出现了上百个堰塞湖,其中最大的唐家山堰塞湖积水量超过3亿立方米。一旦溃口,将威胁绵阳等大城市以及沿线的几百万人口。我多次赴堰塞湖现场,和工程技术专家一起组织研究技术方案,确定了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