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领馆信息 > 总领事讲话
中国经济发展新趋势与中美经贸合作新机遇
2016-10-24 22:06

  女士们、先生们:

  我很高兴出席芝加哥中美总商会举办的“抓住中国经济转型机遇”主题年会,与大家分享我们对中国经济发展新态势、新方向和中美合作新机遇的看法。

  一、中国经济发展新态势

  目前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曲折,各国需求不振、金融市场反复动荡、国际贸易和投资持续低迷,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趋于上升,多边贸易体制受到冲击,经济全球化出现波折,给各国的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面对当前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风险挑战,中国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发展理念,利用内需空间广、发展潜力大、回旋余地广、人力资源足的优势,保持经济一直在合理区间平稳运行,并且不断推进转型升级,实现了经济运行、就业、收入的总体平稳和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2016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6.7%,增长速度在主要经济体中位居前列,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25%以上。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金融运行稳定,债务处于可控水平。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到73.4%,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54.1%,居民收入稳定增长。

  第三季度,中国经济又有一些积极变化。消费和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升,一些前期出现疲弱或下滑的重要指标稳定向好。其中,工业增速、企业效益、投资企稳回升,尤其是民间投资止跌回稳,社会预期得到新的改善。就业保持基本稳定。今年前9个月城镇新增就业1067万人,保持了过去3年每年新增就业超过1300万人的势头。

  下一步,中国既要注意保证一定的社会总需求量,也要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效率,注意解决地方、企业债务较高和部分城市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的等问题。

  二、中国经济发展新方向

  (一)全面深化改革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是中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阶段演进的必经过程。中国将要在新常态下增加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必须依靠改革。

  中国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强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保护,让所有市场主体平等参与竞争。提升基本公共服务的公平可及性,改革完善收入分配体制机制,促进改革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

  中国将继续创新体制机制,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优化要素配置和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激发市场活力,促进高效协调发展。

  中国将继续创新宏观调控方式、持续推进简政放权、优化服务。加紧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尽快放开自然垄断行业的竞争性业务,加快服务业有序开放,放宽制造业准入限制。

  中国将继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良好的贸易投资营商环境。

  中国将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推进企业兼并重组,逐步降低非金融类企业杠杆率,化解风险隐患。

  (二)继续扩大开放

  中国过去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得益于对外开放。中国将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创造更全面、更深入、更多元的对外开放格局。中国要同世界深度互动、向世界深度开放,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为世界带来更多发展机遇。

  中国将加大放宽外商投资准入,提高便利化程度,促进公平开放竞争,全力营造优良营商环境。同时,加快同有关国家商签自由贸易协定和投资协定,推进国内高标准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在有序开展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开放国内资本市场的同时,我们将继续推动人民币走出去,提高金融业国际化水平。

  中国将继续支持多边贸易体制,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不断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促进各国合理分工、提高劳动效率、扩大市场规模,给消费者带来多样化的商品选择,增进人民福祉。中国未来5年进口总额将达到8万亿美元,对外投资总额达到7200亿美元,出境旅游超过6亿人次,这必将为世界各国企业带来巨大商机。

  中国将着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国际产能合作,以更多开放共赢举措汇聚更广泛资源,推动互利合作、共同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一系列重点项目和经济走廊建设已经取得重要进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正在同步推进。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已经开始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三)注重产业升级

  中国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进入到关键阶段,中国坚决推进将高耗能、高污染落后产能所占用的资本、人力等生产资源加快转入到新技术、新经济领域。

  从2016年开始,中国将用5年时间再压减粗钢产能1亿至1.5亿吨,用3到5年时间再退出煤炭产能5亿吨左右、减量重组5亿吨左右。

  随着中国城市化率提高、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生活性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都将快速增长。中国用税收等杠杆来培育壮大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示范建设,服务业主导的经济格局初具雏形。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中国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扩大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市场准入,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取消对社会资本设置歧视性障碍,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四)加强科技创新

  中国长期以来主要依靠资源、资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支撑经济增长的方式已不可持续,中国发展正面临着动力转换、方式转变、结构调整的任务。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国正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创新第一动力的作用,努力实现从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变。中国在发展理念、体制机制、商业模式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创新,在推动发展的内生动力上实现根本性转变。中国争取在重大项目、重点方向率先突破,积极牵头实施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深入研究和解决经济和产业发展急需的科技问题,围绕转方式调结构、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等方面需求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产业和产品向产业链中高端跃升。

  目前中国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成长,许多传统产业重焕生机。经济新动能呈现出增量崛起、存量激活、质量提升的态势,市场和社会创造力巨大。

  (五)大力实施绿色发展

  中国将毫不动摇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中国将坚定不移推进绿色发展,谋求更佳质量效益。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中国推动绿色发展,也是为了主动应对气候变化和产能过剩问题。今后五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分别下降23%、15%、18%。我们要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让老百姓在宜居的环境中享受生活,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态效益。

  (六)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协调的区域发展将为中国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支撑。中国要继续推进西部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打造经济发展回旋余地。中国要发挥黄金水道独特优势,建设长江经济带,既促进经济发展由东向西梯度推进,形成直接带动超过五分之一国土涉及近6亿人的发展新动力,推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缩小东中西差距;又优化经济结构,形成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互动,打造新的经济支撑带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开放合作新平台。

  中国将推动东部地区实现更高层次的开放发展,发挥东部地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和特殊“稳定器”作用。备受关注的京津冀一体化、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及长江经济带“四大重点战略”的大幕已拉开。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一是通过落实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鼓励沿海地区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增强欠发达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加快这些地区的发展;二是消除人口跨区域迁移的制度性障碍,促进欠发达地区的人口向经济和人类活动承载力更大的地区转移。

  (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中国将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特别是将加大对困难群众的精准帮扶力度,在2020年前实现现行标准下57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

  我们将更加注重公平公正,在做大发展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让老百姓有更多成就感和获得感。大力推动公共服务等薄弱环节建设,实现国家发展与民生改善的同步提升。在社会保障等方面有更多获得感,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在生态环保、食品卫生等方面有更多安全感,提升生活品质。

  三、中美合作新机遇

  以上所述的中国经济发展新方向、新重点不仅为中国经济发展创造了新动力,也为中美经济合作带来了新机遇、开辟了新道路、拓展了新边界。我们认为今后中美应在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加强经贸合作。

  (一)加大先进制造业合作

  中国经济结构正在转型升级,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以及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产业被列为中国十大战略新兴产业。

  而通过互联网与工业深度融合“互联网+工业”的“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将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抢占未来制造业变革的先机,实现制造业上下游合作伙伴的无界限价值链共享经济。

  美国尤其是中西部制造业发达,可根据中国重点发展的行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与中国企业合作,开拓中国广阔的市场。

  (二)加大节能环保合作

  绿色发展是中国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今后中国更加注重单位产值中的生态效用占比,绿色概念将会成为中国经济中的新亮点,绿色产业在中国具有巨大的投资潜力和发展空间。根据中国国家发改委的统计,“十二五”期间,中国节能环保产业以15%至20%的速度增长,2015年年底,中国节能环保产业产值达到4.5万亿元人民币(约6700亿美元)。一个约年产值10万亿人民币(1.5万亿美元)的巨大节能环保市场正在形成。

  美国许多企业在节能环保方面具有先进的技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另外美国有关节能环保的科研成果也层出不穷,新技术新方式不断涌现。希望美国企业抓住中国机遇,大力开展与中国的绿色合作,在争取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贡献。

  (三)加大医疗健康合作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中国老龄人口比例日益提高,中国政府更加注重全民医疗保健和养老问题,每年医疗卫生总支出大约35万亿元(5.2万亿美元),以医疗、养老等行业为代表的新型服务业蓬勃发展。

  中国目前重大疾病保险在覆盖面和保障程度上不断完善,提高了患者的支付能力。在医改方面,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将从规模和效益上推动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引导医疗资源向基层医疗机构流动。在养老方面,强调医养结合,一些机构正积极研究对老年人慢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通过互联网方式进行动态检测和全程管理,从而及时有效治疗,减少费用支出,降低死亡率。

  这些都为美国企业带来巨大的商机。美国企业在医疗设备研发和制造、医院建立和管理、社区病人的监测和救护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希望美国企业扩大与中国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合作,取得双赢的效果。

  (四)加强第三国产能合作

  中国为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实现包容性增长,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通过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互联互通,促进它们根据自身优势建立相应的工业产业体系,从而融入全球产业价值链体系,分享全球经济发展成果。

  中国正利用自身完整的工业制造体系、高性价比装备产能、强大的工程建设实力和对外投资能力与这些国家开展产能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美国企业应发挥自己的特长,积极参与其中,以此扩大销售和市场,同时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五)促进电子商务发展

  中国经济当前一个显著特点是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2014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达13.4万亿元人民币(2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1.4%。其中,B2B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达10万亿元人民币(约1.5万亿美元),同比增长21.9%。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达交易规模为 2.8 万亿人民币(近4200亿美元),同比增长49.7%。网络购物所占份额为 23%,在社会零售总额中的渗透率首次突破 10%。2015年,中国网络购物者总数达到4.1亿,线上渠道的消费总额已占私人消费的15%。到2020年,私人网上消费将以每年21%的速度增长,并占私人消费总额的24%。中国已成为交易额超过美国的全球最大网络零售市场。网络购物也成为推动中国电子商务市场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中国拥有数亿智能手机用户,其蕴藏的市场规模远超世界其他任何一个经济体。

  面对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中美企业,特别是双方中小企业要敏锐地抓住电子商务带来的新商机,开拓对方市场。以往各国中小企业囿于不熟悉国外市场情况、资金实力不雄厚,缺乏国际贸易渠道和人才等因素而无法将自己的产品销往国际市场。而电子商务的出现则可使企业低成本、高效率开拓国外市场和客户,这为中美中小企业开辟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极大地增加了合作机遇。希望中美企业积极探索建立商品运输、仓储、通关和售后服务渠道,充分利用电子商务渠道发展合作,深入参与全球价值链,推动两国经济进一步开放、交流、融合。

  (六)促进科技创新合作

  为培育和发展引领经济发展的新产业,实现经济结构调整、生产方式转变,提升经济中长期增长潜力,中国政府和企业正在各个层面开展科技创新,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目前,中国在科研成果数量和质量、科研成果转化的机制和体制、创新创业文化和氛围的建立培养等方面与美国相比还有差距,这就为中美科技创新合作提供了广大空间。

  中美科技创新合作一可利用美国的先进技术、中国的巨大市场将具有市场前景的产品技术运用到中国;二可将中国的风险基金和产业基金投资到美国的科技创新企业;三可利用中美两国智力资源从事共同研究开发。这些合作会给中美两国以及世界各国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希望中美两国相关人士能够积极合作,建立科技创新合作信息交流渠道,发掘更多的合作机遇,极大地促进两国的科技创新合作。

  (七)促进中国对美投资

  目前中国经济已经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参与到全球供应链价值链之中。近几年中国政府加大改革开放力度,简政放权,便利企业对外投资,中国企业对美投资趋于活跃,以便就近服务客户、熟悉用户市场、学习管理经验。

  这些投资不仅是中国企业理智的商业选择,而且对美国经济也十分有利。不仅在美国为当地创造了就业和税收,还帮助美国公司开拓了中国大市场。我们愿与美方合作,充分发挥中美省州贸易投资联合工作组机制的作用,为美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投资银行和商会等中介机构的参与提供平台,促进更多中国企业来美投资。

  谢谢大家!

推荐给朋友
  打印本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芝加哥总领事馆 2007 版权所有 webmaster@chinaconsulatela.org
Tel:312-6425981 京ICP备0603829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2097